蘭嶼景點


 

01.野銀部落

「野銀」達悟族稱之為Ivalino,指的是馬鞍藤。相傳野銀的祖先來自菲律賓巴丹島人,他與同伴六人渡海來到蘭嶼,並在當地與紅頭部落的寡婦結婚。夫妻倆帶著小孩漂泊無依、無家可歸來到當時還無人居住的東南海岸,在荒野中建立野銀部落。蘭嶼傳統地下屋,是因應酷熱而多風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居住方式,特色為半穴居,包括地下主屋、工作房、涼台三個部分。地下屋築在低於地面1至2公尺深的地穴,冬暖夏涼隔熱效果佳,能躲避颱風東北季風及地震,因此野銀部落老人眷戀不已,因而讓傳統建築得以保留,成為地下屋保存最完整的部落。

蘭嶼旅遊網

02.蘭嶼野銀冷泉

從環島公路經過野銀村後(順時針環島),看見這木造涼亭,有條白沙小徑,走到底就是東清灣著名的冷泉。冷泉雖然是在海邊卻是淡水,藏身在幽靜的潮間帶裡的一方,從地底湧出後再流入海裡,野銀冷泉現在已然變成觀光客必去的地方了,它也成為了蘭嶼觀光景點。源源不絕湧出的冷泉,如此親近浩瀚無垠地海洋令人興奮。蘭嶼旅遊網

03.野銀地下屋

蘭嶼傳統住屋,是因應酷熱而多風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居住方式,特色為半穴居,蘭嶼的傳統地下屋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涼亭二工作坊三主屋,涼亭和工作坊各在地面上的左右兩側,中間的主屋則建在地面之下,由石階圍住以抵擋冬日的寒風。築在低於地面1至2公尺深的地穴,冬暖夏涼,加上能躲避颱風、東北季風及地震,主屋上會有幾顆靠背石,象徵家族生死狀況,只有家中輩份最高的人能倚靠,其他晚輩客人則只能散坐在草地中。

蘭嶼旅遊網

04.東清灣拼板舟

拼板舟小船用21塊木板,大船則用27塊,靠木釘接榫及樹脂等拼合而成,不用一根鐵釘。形如彎月,船身以黑、紅、白三色為繪製圖案的主要顏色,一艘舉行過下水儀式的船,船首船尾都會有發亮的黑雞羽飾,以及刻在船隻上呈現放射狀同心圓的「船眼紋」,這圖形具有避邪、保佑平安和指引方向的神聖意義,據說代表船的眼睛。拼板舟有許多禁忌,過去規定女性不能上船。隨著觀光發展,現在除了3至6月飛魚季期間不能碰觸船身之外,其他時間不分男女都能上船體驗拼板舟的樂趣。蘭嶼旅遊網

05.情人洞

羅山村廣裘的綠情人洞位於東清灣岬角,為天然海蝕洞,洞口為經年累月受到海浪侵蝕形成的天然石拱門,直徑約5丈十分壯觀,洞內則為深潭,形成對比強烈的景觀。情人洞四周岩石崢嶸巨浪波濤洶湧,海浪衝擊其間濤聲隆隆非常壯觀,洞下四周岩石將海水圍成深潭,水色清澈見底,洞內清幽寧靜,更是觀潮聽浪與情人賞月的好去處,情人洞地處偏遠,岩石險峻,靜坐其中聆聽濤聲頗有超凡脫俗的化外感覺。成再難喚回的岩石。蘭嶼旅遊網

06.一線天

從燕子洞往外看出去就是這番景象,這地方也是旅遊書上所說的一線天,往外向天空看出去,天邊就會像是一條線般,故稱為一線天,走出一線天可看到岩壁上有一隻神似熊,而在進入一線天前右邊即是情人洞為一天然的海蝕洞,情人洞經過經年累月受到海浪侵蝕所形成天然拱門。 蘭嶼旅遊網蘭嶼旅遊網

07.軍艦岩

軍艦岩位於蘭嶼的東北方外海,是座無人的小島,達悟族人(雅美族人)稱為Jyahawod,形容不易登陸之意。由於小島外觀酷似軍艦,相傳二次大戰期間,美、日兩軍在蘭嶼對戰時,美航空軍機將軍艦岩誤認是海上的軍艦而進行砲轟。 此島因洋流湍急、暗波多,造就豐富的生態,使得附近的魚類量多又種類多元,早期便是東清部落的傳統魚場。 由於軍艦岩擁有如此特殊的造型,使得攝影的愛好者紛紛前來拍照

蘭嶼旅遊網

08.雙獅岩

雙獅岩位於蘭嶼的東北角,為火山活動中噴出的熔岩冷卻後形成的自然景觀,遠看就像一對俯臥的公獅及母獅含情脈脈的對望,母獅身後還探出一頭小獅子,呈現出和樂融融、天倫之樂的景象。從海上往陸地看,雙獅岩正好一分為二,達悟族人(雅美族人)將此岩稱作,意為「東清」和「朗島」兩個部落之間的分界線。

蘭嶼旅遊網

09.朗島部落

朗島村雅美族穴居屋是達悟族人〈雅美族人〉傳統的建築,完整的傳統芧屋會有:主屋(vahay)、工作房(makarang)、與涼台(tagakal)。主屋是建在依地形挖掘出的半地下屋基上。其主要的功能包括作為睡眠(冬季)、煮食、生育、貯藏家傳寶物、儀式等活動場所。而主屋建築是社會聲望與地位的象徵;工作房則是干欄式的建築,其地板高度與門外地面一致。蘭嶼旅遊網

10.玉女岩

玉女岩是一座高約20公尺的中空岩石,位在朗島部落的北邊海岸,在環島公路旁中間中空,裡面還夾著一塊小岩石,形狀奇特而優美。又名夫妻岩或陰陽石,因狀似夫妻而得名,其造型奇特且頗富聯想。傳說中的玉女岩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在父母之間用身體阻擋相勸父母不要吵架,但無法勸開爭吵的父母,佇立在環島公路旁,終成再難喚回的岩石。蘭嶼旅遊網

11.五孔洞

五孔洞位於蘭嶼的北邊,五孔洞是五個地盤快速上升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而形成的巨大海蝕洞,岩壁上珊瑚化石清晰可見,清楚見證海岸升起的痕跡和過程,是一座典型的海蝕洞。蘭嶼旅遊網

12.坦克岩

坦克岩位於蘭嶼的東北方外海,達悟族人(雅美族人)稱為Jyahawod,形容不易登陸之意。這裡也是東清部落傳統的魚場,海底魚類資源豐富,是浮潛賞魚的好地方。由於坦克岩擁有如此特殊的造型,使得攝影的愛好者前來,拍攝鬼斧神工的美景,坦克岩的壯闊的風采。由火山碎屑物堆積而成 是早年自母岩崩落於珊瑚礁中,青苔遍佈在岩壁上,讓整塊岩石更像是一台缺了根砲管的坦克車從海上登陸。

蘭嶼旅遊網

13.鱷魚岩

鱷魚岩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因為侵蝕作用岩石節理破裂,如同鱷魚粗糙般的皮膚,岩石由海岸邊凸起並仰天張口,狀似鱷魚而得名。當地居民放牧的羊群常調皮的攀岩而上。當地人稱ji-macingeR,形容岩石造形細長,猶如腰段被束緊過而成細長的樣子。經過海水侵蝕、風化、崩移,歲月不斷侵蝕而形成堆積層地形,也就是現在的模樣。的故鄉, 蘭嶼旅遊網

14.紅頭岩

紅頭岩座落在開元港北方的一座山,是伸入海中的小山,位於蘭嶼西北角的紅頭岩以狀似人頭側面而得名,尾部山頭像人的頭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都非常的明顯,早期蘭嶼被稱為「紅頭嶼」,當日落西沉時,自臺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霞邊映著紅頭岩,尾部山頭像人的頭部。達悟族人(雅美族人)稱此岩為,形容其岩壁造型如流水般地橫流在高聳的岩壁上。
蘭嶼旅遊網

15.小天池

在通往燈塔的路上,有一支線通往小天池,小天池是一個火山口,是傳統上的禁地,通常雅美族/達悟人邁入此地,會以五節芒的葉子擦拭身體,以求去邪。往小天池的路徑不遠,遊客可以在當地的嚮道帶領下前往。

蘭嶼旅遊網

16.蘭嶼燈塔

蘭嶼燈塔為臺灣海拔最高的燈塔,位於臺灣東南海域蘭嶼西北端山頂,民國71年(1982年)建立,塔身為圓形混凝土造,塔高約14.8公尺,把蘭嶼西北的海岸一覽無遺,此地也是望海的極佳地點。蘭嶼燈塔位處在堅硬石頭的高山上,蜿蜒的小路曲曲折折,越爬越高海邊的景色越壯麗,能看到幸福的山海美景,歌手陳建年的《大地》專輯封面就是在這路途中拍的,有如一幅美麗的風景。蘭嶼旅遊網

 

17.饅頭岩

坐飛機進入蘭嶼時,饅頭岩是第一個看到的地標,此地因遠看像是一個大饅頭而得名。這裡是椰油部落過去「崖葬」、「海葬」的墳場。饅頭岩是陸連島地形,是抵達蘭嶼機場或開元港時,映入眼的第一個地標,可視為蘭嶼主要地標之一。

蘭嶼旅遊網

18.青青草原br />

青青草原為蘭嶼南端最為寬闊的草原,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台地,早期原為居民傳統耕作地,後因人口外流不再耕作,目前成為觀景和欣賞日落的好去處。 青青草原四季各有不同風情,春季期間草原開滿野百合與山菊花,一片綠地點滿黃、白花海美不勝收;春夏之間草原滋長綠意遍野漫步其間優游自然,是觀景的好去處:秋冬季節受東北季風吹拂草原呈現枯黃,又是不同風情的美景,每個季節都可欣賞到各有不同的感受。蘭嶼旅遊網

19.龍頭岩

形狀如一隻傳說中的出海蛟龍龍頭,遠望口、角、鬚俱全,向天空張牙舞爪。夕陽西下在泛紅的彩霞襯托下,有如火龍般氣勢凌人,更顯威武雄壯,是蘭嶼很具代表性的景觀。龍頭岩附近海域為蘭嶼人重要豐富的漁場,經常可看到當地人在捕魚海釣。龍頭岩的形成是隆起的大型珊瑚礁岩,在大自然的海蝕風化下形成現的樣貌。達悟族人(雅美族人)稱龍頭岩為ji-mazicing,意為岩石鋒利不規則,形成坑坑洞洞的岩壁。蘭嶼旅遊網

20.大天池

大天池為火山岩漿噴出的火山口,因雨水沖積形成的高山湖泊,湖中仍有許多枯立的樹木屹立,形成特殊原始的景觀。蘭嶼主要是由火山噴發的熔岩及碎屑岩類組合而成,歷經火山、潮汐、風化等作用變動,呈現出豐富的海岸、河流、火山、邊坡等地貌。大天池周圍環繞大森山、望南峰與奧本嶺,放眼望去都是原始森林,完整的熱帶雨林內有豐富的昆蟲及島類生態資源。
蘭嶼旅遊網

21.蘭嶼飛魚季

每年的3~6月間蘭嶼飛魚季,飛魚屬迴游性魚類每年在此季節順著太平洋的黑潮往北而上,沿途產卵故蘭嶼周圍海面會出現大量飛魚魚群,因此達悟族的祖先在達悟曆法中,將此時期定為飛魚季。各部落在進入飛魚季前必須要先完成『招魚祭』,每年各部落均會以隆重的形式來做此祭典。在飛魚漁終祭完成後,隨即結束捕捉飛魚的季節,此兩個月內所捕捉到的飛魚,曬乾後食用至十月分,過了十月未食用完的飛魚乾,不得再食用。蘭嶼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