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電子經典

【05】詩經

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西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西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這部詩集本來只稱《詩》 或《詩三百》,後來被尊奉為經典,成為儒家“五經”之一,因此稱為《詩經》。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

【《詩經》的作者】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産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爲,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爲職業,搜集歌謠是爲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裏了。

【關於風、雅、頌】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産生于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産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多為民間口頭創作,反映了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生活;勞動生產、婚姻戀愛,以及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是《詩經》的精華部分。

雅是宮廷和京畿一帶演唱的樂歌,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爲“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衆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爲緩。”

【關於賦、比、興】

風、雅、頌之外,尚有所謂“賦”、“比”、“興”,合起來叫做“六義”。風、雅、頌是詩的性質、體制上的分類,賦、比、興則是詩的作法上的分類。《詩序》於賦、比、興未加解釋,朱熹《詩傳綱領》雲:“賦者,直陳其事;比者,以彼狀此;興者,托物興詞。”範處義《詩令補傳》雲:“鋪陳其事者,賦也!取物爲況者,比也;因感而興者,興也。”日人兒島獻吉郎《毛詩考》雲:“賦是純敍述法,比是純比喻法,興是半比半賦之法,前半用比、後半用賦。”總之,“賦”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爲比,喻其情事;“興”是托物興起,抒寫情意。例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章詩,以河洲上睢鳩之關關而鳴以求其偶爲比,以興起後二句所賦的淑女、君子之爲嘉偶,便是“興”的作法。其實,就我國數千年來的詩歌綜合分析起來,其體類也不外乎“民間文學”(風)、“士大夫文學”(雅)、“廟堂文學”(頌)三種,其作法也不外乎“直抒情事”(賦)、“借物比喻”(比)、“托物起興”(興)三種而已。

【詩經】

一、時代:網羅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二、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作者多不可考)。
三、篇數:凡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今本實三百零五篇,統稱三百篇。
四、篇名:各篇初無篇名,後人取首句一至數字作為篇名,與全篇詩義無關。
五、詩的六義:
風-各國民間歌謠。包括十五國風。          
體裁 雅-朝廷朝會燕享之樂章。包括二雅(大雅、小雅)。 (內容)
頌-祭祀時頌讚之樂歌。包括三頌(周頌、魯頌、商頌)。
賦-鋪陳直敘(直述法)。
作法 比-託物擬況(比喻法)。
興-託物起興(聯想法)。 

六、漢代傳詩四家:(今僅存韓詩外傳和毛詩)。
齊詩-齊 轅固傳,亡於曹魏。(今文經)
魯詩-魯 申培傳,亡於西晉。(今文經)
韓詩-燕 韓嬰傳,內傳亡於北宋。(今文經)
毛詩-魯 毛亨傳,獨傳於世,今十三經中之詩經即毛詩。(古文經)

七、價值:
1最早詩歌總集。
2韻文之祖。
3純文學之祖。
4北方文學之代表。

八、注疏:
1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為西漢 毛亨傳,東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正義,皆篤守詩序,以求詩旨。
2宋 朱熹作詩集傳,乃廢詩序,多有新義,為明、清以降通行本。
資料來源: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1/index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