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電子經典
電子經典A | 彌勒救苦真經9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92 |太上清靜經93 |濟公活佛救世真經94 |地藏菩薩本願經95 |詩經01 | 尚書02 | 易經03 | 白陽易經 |周禮04 | 儀禮05 | 禮記06(大學)(中庸)| 左傳07 | 公羊傳08 | 穀梁傳09| 論語10 | 孟子11 | 孝經12 | 爾雅13 |金鋼經 | 六祖壇經| 老子道德經|莊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禮記《三禮之一》
https://ctext.org/liji/zh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由來:本附於儀禮之末,用以解釋或引申儀禮一書,今與周禮、儀禮並稱三禮。
內容:範圍廣泛,為儒家論禮的叢書。
編者:西漢博士戴聖編訂成書,故亦稱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以與其叔戴德所編之大戴禮記有別(八十五篇)。
價值:儒家之重要典籍,禮運大同章所說是最高之政治理想。
禮記:所謂「記」,通常是解經的書,換言之,便是經書的註解。不過,在禮記真正的內容裡,他並不像春秋左氏傳一般,逐篇為儀禮做註解,除了部分部經而作之外,還有蒐集當時禮文相關記事得失等單獨成篇的內容。班固漢書藝文志說:「七十子後學所記也。」這應當是孔子門下弟子,聽孔子傳授有關禮的學問,因而筆記成書,或者更晚的孔門弟子,把這些有關禮的學問蒐集起來的文獻,因此,在某個程度上來說,禮記比儀禮所包含的層面更廣,他不僅是古代禮節的記述闡發,更是彙編古代「禮學」的重要著作,因此,對後世而言,他的價值甚至要超過周禮、儀禮。
「禮記」原為西漢人稱呼「儀禮」之名;蓋儀禮專主經名,是為「禮經」,若合附於禮之記同言,則曰「禮記」。故「禮記」之名有二解:一是合「經」及「記」之儀禮(十七篇);二則是戴聖所編之「小戴禮」(四十九篇)。
來源
1.禮記本孔子弟子及後學所記有關禮之單篇文章,因過於煩重,戴德乃刪省成八十五篇,是為「大戴記」;其侄亦選錄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
2.東漢末年,小戴盛行,至孔穎達撰《五經正義》,獨取小戴禮記,大戴遂廢,小戴因失其相對之稱呼,被省稱為「禮記」。
內容
1.內容豐富複雜,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可說是古代生活大全,也可稱作禮學叢書,為儒家人格教育重要典籍。
2.〈大學〉、〈中庸〉為其中二篇,闡發義理最為精密。〈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中庸〉為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價值
1.為研究秦漢間政治、社會、教育、倫理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2.〈禮運篇〉為大同政治原理,康有為之《大同書》,孫中山之《三民主義》皆原於此。〈學記〉為教育原理,〈大學〉為政治哲學,〈中庸〉為人生哲學
3.〈大學〉與〈中庸〉已為朱熹採取,合《論語》、《孟子》成為《四書》。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幾達八百年之久。
電子經典A | 彌勒救苦真經9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92 |太上清靜經93 |濟公活佛救世真經94 |地藏菩薩本願經95 |詩經01 | 尚書02 | 易經03 | 白陽易經 |周禮04 | 儀禮05 | 禮記06(大學)(中庸)| 左傳07 | 公羊傳08 | 穀梁傳09| 論語10 | 孟子11 | 孝經12 | 爾雅13 |金鋼經 | 六祖壇經| 老子道德經|莊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禮記《三禮之一》
https://ctext.org/liji/zh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由來:本附於儀禮之末,用以解釋或引申儀禮一書,今與周禮、儀禮並稱三禮。
內容:範圍廣泛,為儒家論禮的叢書。
編者:西漢博士戴聖編訂成書,故亦稱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以與其叔戴德所編之大戴禮記有別(八十五篇)。
價值:儒家之重要典籍,禮運大同章所說是最高之政治理想。
禮記:所謂「記」,通常是解經的書,換言之,便是經書的註解。不過,在禮記真正的內容裡,他並不像春秋左氏傳一般,逐篇為儀禮做註解,除了部分部經而作之外,還有蒐集當時禮文相關記事得失等單獨成篇的內容。班固漢書藝文志說:「七十子後學所記也。」這應當是孔子門下弟子,聽孔子傳授有關禮的學問,因而筆記成書,或者更晚的孔門弟子,把這些有關禮的學問蒐集起來的文獻,因此,在某個程度上來說,禮記比儀禮所包含的層面更廣,他不僅是古代禮節的記述闡發,更是彙編古代「禮學」的重要著作,因此,對後世而言,他的價值甚至要超過周禮、儀禮。
「禮記」原為西漢人稱呼「儀禮」之名;蓋儀禮專主經名,是為「禮經」,若合附於禮之記同言,則曰「禮記」。故「禮記」之名有二解:一是合「經」及「記」之儀禮(十七篇);二則是戴聖所編之「小戴禮」(四十九篇)。
來源
1.禮記本孔子弟子及後學所記有關禮之單篇文章,因過於煩重,戴德乃刪省成八十五篇,是為「大戴記」;其侄亦選錄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
2.東漢末年,小戴盛行,至孔穎達撰《五經正義》,獨取小戴禮記,大戴遂廢,小戴因失其相對之稱呼,被省稱為「禮記」。
內容
1.內容豐富複雜,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可說是古代生活大全,也可稱作禮學叢書,為儒家人格教育重要典籍。
2.〈大學〉、〈中庸〉為其中二篇,闡發義理最為精密。〈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中庸〉為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價值
1.為研究秦漢間政治、社會、教育、倫理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2.〈禮運篇〉為大同政治原理,康有為之《大同書》,孫中山之《三民主義》皆原於此。〈學記〉為教育原理,〈大學〉為政治哲學,〈中庸〉為人生哲學
3.〈大學〉與〈中庸〉已為朱熹採取,合《論語》、《孟子》成為《四書》。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幾達八百年之久。